不是「不會」,只是「還沒學會」!

2019-11-26愛的練習曲


親愛的爸爸、媽媽,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博士,提出了「成長型思維」的概念,風靡了美國教育界,近年來也成為相當普及的教育與教養概念。什麼是「成長型思維」呢?擁有「成長型思維」的人認為智力是可以被提升的,他們樂於擁抱挑戰,思考如何改進。他們視批評為學習的機會,認為失敗可以幫助他們學習更多,同時也願意花時間解決問題。當遇到比自己優秀的人不會感受到威脅,相信任何事情都是值得學習的機會。
   而「成長型思維」的反面是「固定型思維」,擁有固定思維的人相信智力是固定的,他們認為看起來聰明是重要的事,所以當他們遇到障礙,就容易選擇放棄,視批評為人身攻擊。認為聰明的人不用很努力,所以如果他們付出努力又失敗了,會覺得自己很蠢,更加證明自己是不夠聰明的,因此他們會選擇迴避任何可能失敗的挑戰,不願意努力,停留在「這樣就好」的狀態。

親愛的爸爸.媽媽
當我們了解兩種思維的差異,我們要如何培養孩子能擁有「成長型思維」呢?當孩子面對比較有難度的挑戰,抱怨自己能力不夠、事情太難、學不會想放棄的時候,可以引導孩子思考兩種思維模式:(1)是你不夠聰明做到這件事呢?或是(2)你只是「還沒學會」怎麼做這件事呢?並為孩子示範換個說法,像是…
固定思維:「這件事太難了」→ 成長思維:這件事需要花時間去學習正確的方法來完成。
固定思維:「我做不好這件事」→ 成長思維:我正在學習怎麼做這件事,我需要繼續練習。
固定思維:「我總是犯錯」→ 成長思維:雖然這次錯了,但我學習到這麼做是錯的。
固定思維:「我要放棄了」→ 成長思維:我需要換個方式來試試看。
固定思維:「她好聰明,我不可能像她一樣」→ 成長思維:我要搞清楚她是怎麼做到的,我也要試試看。
親愛的爸爸、媽媽,經歷挫折讓我們看到自己可以持續被提升的領域,接受教育讓我們看到自己的「還沒」,而藉由學習讓我們從「不會」到「會」。讓我們帶著「成長思維」,不是「不會」,只是「還沒學會」,看見自己和孩子的無限可能喔!
讓我們一起來練習對孩子說
親愛的寶貝~你需要幫忙嗎?如果你覺得挫折、覺得失敗,那是因為你跨出了你的舒適圈,但這不代表你是真的失敗唷!你只是需要嘗試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,或是需要多一點的學習和幫助。但只要繼續努力,不輕易放棄,就能越做越好,而且還可以幫助你的大腦越來越聰明唷!


愛好好聽|愛的練習曲~邀請您一起為愛練習,陪伴孩子譜下幸福成長的旋律。